卢华平进一步补充表示,换电站网点布局面临选址困难及建设成本高的问题。
红桥区妇幼保健院地块市政基础设施配套工程项目,斩获天津市住建系统首个现汇项目。从北京新奥分布式光伏、丰台区南苑 220千伏变电站,到河北廊坊大城200兆瓦农光互补项目、饶阳县中小微企业孵化园光伏项目,再到天津泰达经开区电化学储能EPC项目分布式光伏项目、北京协和医学院天津医院附属区变电站工程……这十年,京津冀一张图规划、一盘棋建设、一体化发展,天津电建谋思路、打基础、寻突破,从滚石上山、爬坡过坎,到争先实干、攻坚克难,谱写出京畿大地铺展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新画卷。
锈带变身绣带,北京首钢绿轴土壤修复工程累计处置污染土达15.7万吨,原位热脱附土壤修复面积达3.29万平方米,天津电建对改善土壤环境、保障绿色冬奥作出重要贡献。北京密云天文台在天津,天津电建积极承办金贸产业园区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宣贯会议,全力配合园区战略布局,共同推进自持建设、园区建设、完善服务配套,推动政企共建开展深入沟通,从而实现互惠共赢、共同发展。同时,运用发电-海水淡化--浓海水制盐-土地节约整理-废物资源化再利用模式,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废物排放最小化、经济效益最优化的典型的循环经济项目和生态工程。蓟州盘山电厂天津电建以新为径、向新求变,与时偕行、推陈出新,依托重点工程,细穿绿水青山生态针,快引数智转型发展线,助力重构京津冀能源体系,绣出高质量发展绿水青山图。助力津沽污水处理厂项目成为全国单体规模最大城市污水处理项目,改善城市水体污染现状,提高天津市环境质量。
河北张家口尚义400兆瓦牧光互补光伏项目将于明年初夏稳定输出绿电,天津电建首个自持的投建营一体化工程也将变成聚宝盆、提升高质量发展含金量。秸秆是循环再生的生物质资源,属于清洁绿色可再生能源。全面开展清洁生产审核,积极实施清洁生产改造,大幅提高清洁生产整体水平。
加快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率先探索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从项目协同走向区域一体化制度创新,依托优美风光、人文底蕴、特色产业,集聚创新要素资源,夯实绿色发展生态本底,打造绿色创新发展高地。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农村电商、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健康养老等新产业、新业态,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推动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不断实现。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城市。建立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压实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推动解决了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
广大农村生态美起来、环境靓起来,丛林掩映、果菜满园、满眼锦绣,呈现山清水秀、天蓝地绿、村美人和的美丽画卷。(四)建设生态宜居美丽家园城乡是人们聚居活动的主要空间。
应对气候变化合作会遇到各种波折和困难,但中国始终是全球气候治理的行动派和实干家。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实现固体废物零进口目标,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基本管控。(一)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中国坚持公平原则、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和各自能力原则,坚定落实《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积极建设性姿态参与全球气候谈判议程,为《巴黎协定》达成和落实作出历史性贡献,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中国把系统观念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全过程,正确处理发展和保护、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等一系列关系,构建科学适度有序的国土空间布局体系、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约束和激励并举的制度体系,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推进会展业绿色发展,制定行业相关绿色标准,推动办展设施循环使用。近年来,我国砂石骨料行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行业取得很大成绩,尤其是部分砂石骨料矿山企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产品质量不断提升,涌现了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工艺技术。统筹划定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等空间管控边界以及各类海域保护线,强化底线约束,统一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筑牢国家安全发展的空间基础。五、绿色生活方式渐成时尚绿色发展同每个人息息相关,每个人都可以做绿色发展的践行者、推动者。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确立为基本国策,把可持续发展确立为国家战略,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在交通、环境、产业、公共服务等领域协同推进,强化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
十三五期间(2016-2020年),累计退出钢铁过剩产能1.5亿吨以上、水泥过剩产能3亿吨,地条钢全部出清,电解铝、水泥等行业的落后产能基本出清。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鼓励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
积极帮助共建国家加强绿色人才培养,实施绿色丝路使者计划,已为120多个共建国家培训3000人次。创建节水型城市,推行水效标识制度和节水产品认证,推广普及节水器具,城市人均综合用水量持续下降。实现国土空间规划多规合一。建立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机关、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信息共享、案情通报、案件移送制度,强化生态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形成对破坏生态环境违法犯罪行为的查处侦办工作合力,为绿色发展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量子通信等新兴技术加快应用,培育了智能终端、远程医疗、在线教育等新产品、新业态,在经济发展中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推广种养加结合、农牧渔结合、产加销一体等循环型农业生产模式,强化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绿色成为新时代中国的鲜明底色,绿色发展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征,广袤中华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人民享有更多、更普惠、更可持续的绿色福祉。(四)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作为资源需求大国,中国加快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努力用最少的资源环境代价取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让当代人过上幸福生活,为子孙后代留下生存根基,为全球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区域联防联控和重污染天气应对成效显著,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由2015年的46微克/立方米降至2021年的30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7.5%,成为全球大气质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国家。提升服务业绿色化水平。
六、绿色发展体制机制逐步完善推进绿色发展,体制机制是关键。中共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中国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生态奇迹和绿色发展奇迹,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截至目前,全国70%县级及以上党政机关建成节约型机关,近百所高校实现了水电能耗智能监管,109个城市高质量参与绿色出行创建行动。新兴技术成为经济发展重要支撑。三、产业结构持续调整优化中国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以创新驱动为引领塑造经济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以资源环境刚性约束推动产业结构深度调整,以强化区域协作持续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经济发展既保持了量的合理增长,也实现了质的稳步提升,开创了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截至2021年末,中国本外币绿色信贷余额15.9万亿元,绿色债券存量余额超过1.1万亿元,规模均居全球前列。
节能环保产业质量效益持续提升,形成了覆盖节能、节水、环保、可再生能源等各领域的绿色技术装备制造体系,绿色技术装备和产品供给能力显著增强,绿色装备制造成本持续下降,能源设备、节水设备、污染治理、环境监测等多个领域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建设美丽粤港澳大湾区。
开展国家节水行动,实施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落实全球发展倡议,推动建立全球清洁能源合作伙伴关系。
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是各国的共同责任。提升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标准,推进船舶使用LNG动力和岸电受电设施改造,加快老旧车船改造淘汰,2012年以来,累计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3000多万辆,拆解改造内河船舶4.71万艘。
中国还将再生水、淡化海水、集蓄雨水、微咸水、矿井水等非常规水源纳入水资源统一配置,有效缓解了缺水地区的水资源供需矛盾。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完善乡村公路、供水、供气等基础设施,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加强生活垃圾、污水治理,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全面推进乡村绿化,持续开展现代宜居农房建设,越来越多的乡村实现水源净化、道路硬化、夜晚亮化、能源清洁化。二、绿色空间格局基本形成中国积极健全国土空间体系,加强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用途统筹和协调管控,加大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力度,有效扩大生态环境容量,推动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快速积累,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浙江、湖南、山东、山西、陕西、福建、新疆、内蒙古等15个省(自治区)制定了地方标准以及量化评估指标、评估办法,推动绿色矿山建设蔚然成风。
申报成功,进入自然资源部的先进适用技术目录,意味着获得权威的认可。以西南地区主要河流为重点,有序推进流域大型水电基地建设。
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围绕怎样建设绿色矿山加强绿色技术推广应用绿色科技是实现绿色转型的源动力。
中国将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让绿色成为美丽中国最鲜明、最厚重、最牢靠的底色,让人民在绿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三)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推进绿色发展是对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全方位、革命性变革。